中国气象报评“孙国友植树”事件:请让科学回归科学
来源:正观新闻 2023-04-04 11:17:1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一段时间,有关林场主孙国友与煤矿企业发生纠纷进而“跪地求水”的事情,引起舆论强烈关注。随着“子弹飞了一会儿”,此事也让广大网友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网友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让治沙人寒了心;也有网友提出,孙国友种植的树木需水量大,可能不适合用来治沙。

事实上,要谈科学,大可以抛开事件本身纷繁复杂的背景,先来看看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植树造林所必须考虑的气候条件如何?

宁夏,位于“胡焕庸线”以西。由于东亚夏季风难以深入,以及地形、地势等原因,这条线以西的大部分区域日照强、降水少,农林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资料显示,宁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只有169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具体到灵武市,其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92.9毫米,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是当地存在戈壁、沙地的客观原因。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当地小气候,积极开展生态治理,是值得提倡的。但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如何植树、治沙是科学的?

除开自然降水少之外,“胡焕庸线”以西的许多地方,还存在日照强、蒸发量大等情况。如果某一区域的灌溉条件较差,或地下水资源较为稀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修复工作。譬如,一些树木的叶面蒸腾强度大,需水量较多,难以在干旱区域存活;还有一些树木,虽然耐旱性强,但根系的“抢水能力”也很“霸道”,会大量抢占地下水资源……过去,在个别地方,出现过“年年植树不见树”的情景;也有一些地方,树是种上了,农户家里的井却干了。归根到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要尊重科学。植被种类的选择,治沙方式的设计,要适配当地气候环境,更要统筹考虑整体生态影响。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气象部门与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评估、气候背景调查分析等方式,深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协助许多单位及企业科学开展生态治理规划。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全球植树造林、防治沙化工作成效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计划”以来,已植树超过660亿棵。根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截至2019年,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净减少了33352平方公里。

回到“孙国友植树”事件中,其所种植的树木是否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当地群众的一些质疑是否合理,有待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科学分析。盲目争执与情绪化的表达,并不利于事件的解决。

在这一事件中,涉及荒地承包的侵权问题,既然已有法院判决,就应遵循法律途径解决;涉及处置流程及执行问题的,也应由相关部门认真检视,切实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而涉及的科学问题,不妨真正回归科学本身。建议相关单位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内在规律的深入探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将各地防沙治沙经验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分辨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更在于,让后来者从中得到思考与借鉴。

(来源:@中国气象局)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