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利用假期,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贵州、云南等民族聚集地,带着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好奇心以及相关政策改革的变迁故事探索期待。2021年年底,上大社院的同学自发组织调研团队,以自身在黔、云地区学习成长的经历结合社会学问题意识,带着一份好奇与热爱走进并了解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正式调研之前,同学们通过对自身的教育经历和身边民族同学的洽谈作为出发点,初步了解云贵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现状;随后加之检索官方的政府政策文件、相关民族教育工作的文献,他们发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正稳中向好。尤其是在对于长期争议较大的“少数民族加分”的政策质疑也有了巨大变化,贵州省于2020年底明确调整改革“高考加分”政策细则,受惠对象精准化,加分政策细化,并提出“划分区域”的加分政策,进一步落实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平衡和教育事业的稳健,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二元文化交融,并不断加强民族地区省会/中心城市(一二类区域)的教育资源优化,致力于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大力支持、鼓励自治州、县等三类区域的拥有独特文化背景和教育内容的民族教育事业稳中向好。
本次调研重点是西南大山中的贵州省,作为西南四省中具有特殊地势和独特文化背景的多民族人口省份,其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作为典型田野点。同学们分别走访了南明区政务局、贵州省民族中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开阳县等地,并在老师的带领下于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通过交流会与访谈的形式,对当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改革变迁有了初步了解:教育资源“初次分配”的偏差、教育质量与水平较滞后、优惠政策反面带来的教育功利主义冲击......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民族地区在制定与执行教育政策过程中有多方面的现实困境。在深入田野调查与撰写实践札记和报告中,社院学子真正做到了从“心系社会、志在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知行合一,将专业学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团队调研的首站是南明区政府服务厅和南明区教育局。在这里组员们对当地政务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谈,关于当下民族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变迁现状,并了解政策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的一种倾斜和优惠,但是政策文件并没有强调身份审核,导致会有很多钻空子行为啊,还有很多质疑的声音,真正需要这些优惠的人群反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助。”一位招生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谈及政策目前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我们需要这样的倾斜政策对受益人群基于资源和补偿,但另一方面在发展姣好的城市中会利用优惠政策的性质抢占名额,使得政策初衷与效果产生偏差。长期如此,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更加任重而道远,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信任团结关系更是受到影响。
期间,大家分别走访了贵州省民族中学、贵州民族大学以及事后与开阳县的几名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交流访谈。在民族类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班老师介绍中同学们了解到少数民族在参加高考中并非仅有“高考加分”唯一优惠形式,而是设置民族类考生的专属赛道,如预科班、民族班以及研究生招生的“少干计划”定向培养-就业等等多种路径,实际上为民族类考生多样化、全面性的发展提供政策工具,对少数民族技术人才和干部人才做规范的教育培养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地教育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调研最后,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访了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也展开了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动的交流座谈会。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院长吴作然及其普招处、信息处等工作人员共同深入交流,并讨论贵州当下即将落地的新高考改革政策,并期望在未来进一步加强对优质高校资源的“对口支援”工作,共同促进民族人才和汉族的培养,共同推进黔贵学子享受平等教育机会,促进民族教育经济和事业的腾飞。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国家与民族的每一分进步,背后都离不开当代青年的与国同休、与时代同戚。以主动探寻和深入田野的调研,青年团队成员们充分展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意识,并不断为家乡的未来、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SHUer,始终坚定地行走在探索世界与寻求真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