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快递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一头牵系着产业端,另一头则连接着需求端,是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窗口。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400亿件,比2019年达到400亿件提前128天,比2022年提前24天。一季度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68.9亿件,同比增长11.0%,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589.6亿元,同比增长8.2%。
快递量增长,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国民消费复苏、产业端也开始了热火朝天搞生产。但事实上,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而在2020年之前,增速一直维持在8%-10%之间。从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来看,2022年也相比2021年及之前的年份的增速有所放缓。由此可见,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零售电商,都开始进入存量市场。
消费增速放缓、存量市场开启,快递行业还能创造不错的成绩,背后可谓是挖空心思的苦心经营,快递物流业的竞争也开始从上半场的价格战转移到下半场的构建产品和服务壁垒。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最显而易见的是,快递效率在这两年提速了不少。从几天到达,到48小时达,再到现在的次日达,甚至半日达,各大快递巨头都在争夺时效件市场,消费者也能更快地收到自己买的东西,从而进一步刺激其网购的欲望。比如,近期菜鸟推出了半日达服务,甚至比京东的限时达更快,而行业龙头顺丰这几年也一直在布局即时配送市场。就连美团、抖音等电商都纷纷进军即时零售市场,推出明日达、次日达等服务。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配送订单量达到408亿单,用户规模7.52亿,交易规模则超过3500亿元。该报告还预计,2020-2025年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1%,有望在2025年底达到约1.2万亿的巅峰水平。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时效的极限有望被不断击穿。
时效件的深入推进,是各大快递公司对消费市场新需求的精准把握,挖掘用户的痛点,也将进一步催生和培养新的需求。比如,2019年10月开始,国家就开展了快递业“两进一出”(进村、进厂、出海)的工程试点,其中,不少快递公司在“进厂”上挖掘了不少增量。有产业园区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园区内的订单往往要拖到第二天才能发货,经常有客户等不及而选择退货,而快递进园区进厂之后,每个包裹从揽收到发出,平均仅需要20分钟。尤其针对大件家装产品,甚至有公司推出了“快递进厂+送装一体”的产品,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还进一步优化了用户体验。如今,顺丰、圆通、中通、韵达、和京东都在推进“快递进厂”,主动嵌入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不断探寻增量市场的新路径。
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快递物流市场机遇的不断加大,“通达系”公司和极兔都在通过自建或是并购的方式搭建海外的快递网络,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快递物流供应链服务网络。
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据估计,快递业务量中有80%服务于电子商务。也就是说,近年来快递行业的变革实质是由电商端的发展驱动的,但如果后续大规模的业态变化,快递市场只能在目前的几个电商平台竞争格局下继续抢份额。因此,上述与产业结合、绑定B端客户、下沉到村镇,或是发展跨境物流业务等,都是挖掘增量市场,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的探索。